美國太空探索公司(SpaceX)20日首次試射人類史上最大的火箭「星艦」(Starship),然而,它在升空僅4分鐘後便爆炸了。儘管事前創辦人馬斯克表示,只要火箭能升空且未破壞發射台,就算是成功。事實上,這次失敗也有助於加速星艦火箭的研發;這也是馬斯克一貫奉行的「成功的失敗」營運模式的最新例證。

路透社和美聯社報導,當地時間20日上午8時許,長約120公尺的「星艦」火箭自德州的SpaceX太空港「星際基地」(Starbase)發射升空。火箭升空約1分鐘後,SpaceX發現底部33個發動機中有6個發動機未點火,導致火箭偏離航道,且有兩截火箭未能成功分離。因此,SpaceX決定觸發讓火箭自毀的「飛行終止系統」(FTS),火箭自行引爆後墜入墨西哥灣。

儘管失敗,馬斯克和SpaceX高層主管仍將這次試射視為成功。因為已達成最主要的目標:火箭可脫離發射台升空,同時提供大量數據,對之後的研發工作大有幫助。

至少兩位太空科學專家認為,這次失敗帶來了很多助益。曾是美國航太總署(NASA)太空人、現任南加州大學太空工程教授瑞斯曼(Garrett Reisman)表示,這是SpaceX典型的「成功的失敗」(successful failure)。他解釋道,SpaceX的策略與其他傳統的航太公司、甚至與NASA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「在失敗的後果很小的時候,欣然擁抱失敗」。

星艦火箭沒有載人,且幾乎已完全飛到墨西哥灣上空後,SpaceX才啟動它的自毀裝置,避免殘骸墜落可能損及地面人員或財產。瑞斯曼說:「雖然那枚火箭要花很多錢,但真正花費的是研發人員的薪水。」他表示,星艦火箭首次試射失敗,長期而言反而能省下研發經費,而且研發過程中冒著失敗風險找出工程上的缺失,好過「養一支龐大團隊年復一年的研發,把它研發到完美的地步才進行試射」。也就是說,SpaceX不害怕失敗,因為他們相信只要能找出問題所在,就能夠一步步進行改進及提升。

星艦火箭雖然失敗了,但已達成了脫離發射台目標並提供大量數據。這些數據不僅有助於改進火箭設計,還能夠引導未來的研發工作。在專家看來,這次失敗帶來的貢獻甚至可能比成功時還要更多。

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太學外太空學院行星科學家哈里森(Tanya Harrison)表示,「星艦」具有重大意義。它是人類歷史上建造最大的火箭,未來將用於載運大量物資和人員往返地球與太空。NASA的探測任務仍需要使用火星探測車來取回幾公斤的火星土壤或礦物。而「星艦」的目標是載運數以噸計的岩石,以及載運數十名太空人與整座實驗室的設備往返月球與火星。

總體而言,失敗並不可怕,只要擁有正確的態度和方法,失敗反而能夠幫助我們進步。這也是馬斯克所奉行的「成功的失敗」理念。在未來,SpaceX將繼續努力改進設計,提高火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,讓人類更好地探索太空。